食品领涨CPI创25个月新高
食品领涨 CPI创25个月新高
食品领涨 CPI创25个月新高 更新时间:2010-11-13 6:56:14 CPI同比上涨4.4%,创下25个月来新高——百姓的切身感受和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举动,已经使得11日发布的10月份CPI数据没有悬念。
早先预计四季度会有所回落的CPI,走势与人们的期待正相反。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因素推动的?应该怎样应对?
农产品价格继续领涨
在10月份CPI同比上涨4.4%的带动下,1至10月份CPI同比涨幅达到了3.0%,触及年初提出的3%左右的“警戒线”。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新闻发布会上分析指出,10月份4.4个百分点的CPI涨幅中,新涨价因素占到3.0个百分点,是主要推手。在新涨价因素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0.1%,为CPI上涨“贡献”了74%;居住类价格上涨4.9%,“贡献”了16.6%。
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平坦承,年初国家制定的物价目标是3%左右,原来预计四季度的形势可能会好一些,实现全年的目标没什么问题,但现在看来,今年的CPI估计会比3%要稍微高一些,价格形势比想象的要严峻一些。
成本上升货币超发
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分析,当前的物价上涨有四个原因:货币发行过量,这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些临时性因素,比如灾害天气导致蔬菜价格上涨;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产品成本和需求都在上升;热钱炒作因素。
“农产品价格上涨,有游资投机炒作的成分,但成本上升方面的原因是主要的。”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张晓晶分析,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成本、农资成本不断上涨,同时城镇对农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这使得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成为长期趋势。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各国普遍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如同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一样,宽松货币政策在发挥刺激经济作用的同时,累积的副作用特别是对物价的推升如今开始显现。
就国内而言,自2008年应对危机以来,粗略估算我国银行体系已累计发放人民币贷款超过17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已接近70万亿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广义货币供应量最大的国家。
通胀凸显调控期待加力
“目前物价上涨的压力在加大,宏观调控的压力也在加大,实现全年价格调控目标必须付出更大努力。”盛来运直言。
目前的CPI涨幅虽然不断创下新高,但总体上看仍在可控范围内。记者从发展改革委了解到,目前我国粮食、食用油、猪肉等重要商品储备均比较充足,国家具备平抑物价的物质基础,也具有调控物价的丰富经验。
此外,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物价。周望军表示,宽裕的流动性对物价上涨造成压力有个释放的过程,调控的目标是把物价的涨幅控制在居民能承受的范围之内。第一就是发展生产,第二是保障供应,第三对低收入群体予以适当补贴,第四加强监管防止游资炒作。
专家们普遍认为,从10月份数据看,中国工业增速比较平稳,投资也处于较高位置,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忧已可基本打消。
在过去一个月,央行一次加息、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日前表示,非常时期的非常规政策已经完成使命,中国应逐步回归常态、稳健的货币政策。
尽管国内货币政策正向常态回归,但已经释放出来的超量流动性对物价上涨的推动仍有滞后效应,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从外部增大了输入性通胀的压力,管理好通胀预期的任务更加凸显。
“虽然现在经济增速放缓,但更多是基数原因。现在看来,经济增长问题不大,控制通胀更为重要。”张晓晶强调。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胡俞越说,物价上涨对中低收入居民生活影响明显。因此从长期看,抑制通胀还是要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等制度措施。“合理的收入水平和完善的社保体系,才能增强居民抵抗通胀风险能力。”
CPI 4.4%
10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4%,涨幅比9月份扩大0.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7%。 1至10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3.0%。
PPI 5.0%
10月份我国PPI同比上涨5.0%,涨幅比9月份扩大0.7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7%。1至10月份,我国PPI同比上涨5.5%。
“货币老虎”回笼能否平抑通胀
国家统计局11日公布数据显示,10月份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4%,此前一天,央行宣布将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市场对国家回收流动性的预期得到初步的验证。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国家回收流动性的决心已现,随着国家调控政策作用的日渐显现,“货币老虎”的威力将逐渐减弱,物价上涨的势头也将得到遏制。
“内忧外患”推高通胀预期
人民银行不久前公布的货币数据加大了群众对流动性过剩的担忧。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余额已经达到69.64万亿元,是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6.86万亿元的2.6倍,而这一比例2000年为1.5,2009年底只上升至1.8。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近日也表示,全世界普遍存在的货币发行过量,是导致今年物价上涨过快的重要因素。
“货币本就是用来交换的工具,当货币发行量超过商品交易所需数量时,过剩的流动性就要出现。”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蔺栋华说,2009年以来,为刺激经济保持平衡增长,我国贷款投放明显增加。
在国内货币供应量已初显过剩的情况下,美国的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无疑加重了价格上涨气氛。
据了解,在美国刺激政策推出后,石油、黄金、大宗农产品等无一不快速上涨。蔺栋华说,国际商品价格的上涨,将带动国内原材料价格及相关商品价格的上涨,加大物价上涨压力。
面对通胀“几家欢喜几家愁”
记者采访发现,物价上涨中,拿有物资和经营物资流通的企业大多赚个盆满钵满,而靠固定收入的群体却日益拮据。
山东省临清市的棉花经销商唐敬在今年快速上涨的棉花行情中收获颇丰。 但许多棉花经营者也担心,棉花价格过快上涨已脱离供求基本面,积聚很大风险,虽然赚到了钱,但如果有存货心里不踏实,没有存货又怕错失了赚钱的好机会。
物价的上涨已让许多普通百姓感到生活压力,一些百姓还成了“海囤族”。在济南一物业公司做保安的叶师傅说,粮食、蔬菜、煤球等都在涨价,工资却不涨,今年这个冬天怕是不太好过。
通胀调控考验调控智慧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经济学家周其仁近日撰文表示,“物价总水平过高的根源是货币总供给过大,非到源头下工夫,无从根除”。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国家控制货币总量的意图已比较明显,银行的贷款额度已经被严格控制,市场的加息的政策预期越来越浓。国家适时出台措施,降低人们对物价上涨的预期十分必要,今年内再次加息或提高准备金率的可能性很大。
但一些学者也担心,如果货币从紧措施力度过大,将加大企业经营压力,对于一些刚从国际金融危机中走出的企业来说,无疑将又是一场风雪。蔺栋华说,人民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的双重压力,已使我国产品出口面临巨大考验,如果再有加息的压力,部分外向型企业势必会举步维艰。
相关文章:
“民间攻略”应对破“4”巴曙松:应对量化宽松政策需汇率制度更透明严峻通胀压力或促中国全面收紧货币工具饭店因物价上涨无法定菜价订年夜饭改收餐位费G20峰会公报:避免货币竞争性贬值瑞士信贷:中国将持续加息但不会冲击经济增长发改委四招调控物价或补贴低收入群体CPI创新高超警戒线货币政策转向物价上涨催生团购族居民被动理财上海金汇:三大原因导致大盘暴跌